-
朱民:2024年世界经济不温不火 是平庸之年
2024年世界经济不温不火,没有很大的上升动力,也没有看到明显的下滑风险,但是很难说它是平稳之年,因为它的变动仍然很多,所以我把它称之为平庸之年。
-
江小涓:开放赋能中国经济增长新机遇
当前,开放赋能中经济的新机遇。中国坚持开放,是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从大势看、从全局看,全球化在曲折中依然向前推进,数字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
-
薛澜:气候过冲风险上升 人类要学会适应温升
气候过冲风险正在日益上升,其危害也非常严峻。而且它的危害并不是平均的在全世界各个地方分摊,实际更多是在穷的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可能更为突出,更为严重。
-
许善达:科学是发现世界,技术则是改造世界
科学与科技不是一回事。原来你可能不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但现在科学发现了。而技术则是在科学发现世界的前提下,运用科学理论来改造世界。这就是技术的作用。
-
王波明:坚持改革开放是解决当前困境的唯一出路
重振发展信心,最关键的是要重振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只要他们有了对未来的乐观预期,能够着眼未来进行长期主义的投资,中国经济的新动能就会慢慢积聚起来。
-
苗圩: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推动制造业上新台阶
继续狠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稳住传统产业基本盘。注重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深入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构建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提升开放合作水平,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
高培勇:精准有力是经济恢复进程中调控的核心
精准有力调控,可以说是经济恢复进程中宏观调控的核心和灵魂。可以预期,以往相对粗犷的、普惠式的、大规模的经济刺激,不大适应当下经济恢复进程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
金立群:以多边主义重树互信,携手应对全球挑战
回顾过去百年历史,一个重要启发就是:以邻为壑、零和博弈无助于问题解决,还可能导致更大的危机和冲突。只有开放包容、携手合作,才能共渡难关,化危机为机遇。
-
帕斯卡尔•拉米:以不同方式监管将导致分裂
在数据的可获得性、保护和流通等方面,如果以不同方式监管,不同国家集团会有不同的决策,如G7国家建立自己的AI监管框架,中国有自己的AI监管框架,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AI监管框架。
-
白春礼:中国纳米技术进第一梯队,有领跑但太少
中国纳米科技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总体水平已进入世界第一梯队。虽然现在论文发表多,质量也比较高,但在纳米科技领域由跟踪、并行向领跑的过程中,有领跑但太少。
-
李稻葵:当前世界经济已经走向板块化格局
第一个板块由美国带动加拿大、墨西哥以及部分拉美国家。第二个板块则是德国、其他西欧国家,包括法国,带动捷克、波兰等中东欧国家。第三个板块是以中国经济为核心,带动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和东亚国家。
-
陶冬:2024年是全球货币政策的转折之年
2024年是全球货币政策的转折之年,货币政策何去何从,不同国家货币政策对于未来全球经济的走势,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会带来极其重要的影响。今年中国经济达GDP达到5%增长是有可能的。
-
Steven BARNETT:全球经济正面临五大挑战
全球经济面临着五大挑战,包括促进中期增长、抑制全球通货膨胀、重振全球贸易、支持低收入及和更加脆弱的国家及共同面对气候挑战等。 从中国来看,中国并没有发生通缩。
-
社科院张明:汇市股市短期拐点正在到来
今年中国经济的底部就是7月份,8月、9月、10月连续三个月大多数数据在反弹;其次,中美关系边际正在改善,至少在短期内朝着积极的方向走。国内外机构投资者的核心诉求正在得到改善。
-
Andrew TILTON:有支持政策 明年中国经济更强
高盛近期将中国经济增速预测调高至4.8%。为了避免明年经济进一步放缓,政府政策必须非常给力。如果明年有更好的政策来支持经济复苏,将会看到中国经济更加强劲的增长。
-
李扬:金融业呈现向银行业为主的体制复归趋势
现在经济确实是在恢复,还在过程之中,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提振信心。中国金融业总体呈现出向银行业为主的体制“复归”的趋势,这可能会是我们今后很长时间所面对金融发展的背景。
-
朱云来:新能源足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新驱动
新能源是新的目标,因为影响到未来的、子孙后代的生存环境,是完全有必要的投资。一定程度也将促进了经济增长动力的自然转换,可能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驱动。
-
彭文生:数字经济、绿色转型是中国经济新增长点
新能源产业为什么在中国发展最快?为什么在中国新能源现在是全球领先?有些人说是政府补贴,但中金研究院做了一系列的研究,结果显示政府补贴不是主要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规模,规模大了。
-
汪涛:2024年中国经济将会企稳,关键在于房地产
2024年中国经济将会“企稳”。所谓“企稳”,即从明年年初开始,经济季度年化环比增速较今年第四季度将会出现反弹。稳增长政策和消费持续复苏会抵消房地产下行的负面影响,同时明年出口也将有所好转。
-
邢自强:中国不会陷入日本式的经济陷阱
结合海内外经验教训看,中国相比日本有更大优势,潜在增速更高,未来攀升空间也更大。如何发挥我国的优势、充分释放政策空间,这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
-
伍戈:用更加均衡的政策来弥补有效需求的缺口
目前来看,经济基本面有明显修复的过程。经济的稳定或者运行是需要各个动能支撑的,不管是靠房地产,靠基建,应该是个均衡的过程。短期还是要更加均衡的政策应对,来弥补有效需求的缺口。
-
仇保兴:绿色住宅有助于减碳和提升居民健康
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住房需求也正在向品质型住宅进阶,这是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一大亮点。现代住宅品质提升有三个方向:全生命周期更加节能、更多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更加健康舒适。
-
孟晓苏:要重视建设保障房,更多惠及工薪家庭
应建设保障房,惠及工薪收入家庭,各类保障房应该能够覆盖大城市50%的居民家庭,工薪阶层在购买保障房时,应可以享受优惠价格。当年房改让国家和人民获益良多,完善双轨制被称为新一轮房改。
-
高文:算力网是算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算力正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根据2021-2022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计算力指数每提高一个点,数字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千分之3.5个点,GDP的增长是千分之1.8个点。
-
李新:用“数字孪生地球”技术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如何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全球变化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应对全球变化的政策和技术措施,从而缓解和调控其不利影响。回答这些问题有待于一个集成化的技术,这个技术就是“数字孪生地球”。
-
魏亮:大模型应用带来三大变革和三大挑战
当前大模型发展的两个途径是一横一纵。横向,使用更多的模型参数,更大的算力,用更多更好的数据去训练和精调;纵向,是基于基础大模型,把行业知识场景灌注进去。
-
王晓刚:大模型赋能智能汽车极致的驾乘体验
大模型给智能汽车行业带来了巨大变革,一个是端到端的自动驾驶,另外一个是智能座舱形成了以大模型为基础的座舱大脑。驾驶和座舱将逐渐深度融合并将实现在同一颗芯片内。
-
杨元庆:大模型算力需求正在向边缘侧和端侧下沉
未来人工智能个人电脑既能够作为公共大模型入口,又能独立运行个性化的私有大模型,它掌握最全面个人数据和信息。只有你能唤醒它、使用它,同时也只有它最懂你,远胜于公共大模型。
-
姜鹏:设备要发展,天文学还要继续向前
FAST不管多么灵敏,它也是个粗头的铅笔,它看一个天体画图像的时候就像用铅笔素描一样,我们能看见不一定能看清细节,在一些成像需要观测的领域,比如中性氢气体结构方面它有它的短板。
-
倪军:未来技术的发展创新需要深度的产教融合
大国博弈已经从贸易战转到科技战、人才战,在强调自立自强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科技的发展,更要关注人才的发展。要把竞争态势变成核心竞争力,还要开发系列技术,培养一批未来领军人才。
-
周园:我国能源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大变革
我国新能源有巨大市场,但确实比较卷。光伏、储能,包括氢能刚刚起步,已经有产能过剩,新能源市场还有多挑战需要克服。中国企拥有全球最大的减碳市场,但内外部还面临着五个方面问题。
-
陈学东:预计2050年氢能在能源消费体系占比10%
发展氢能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兼顾技术经济性和对碳减排的贡献。在现有的设计制造维护条件下纯氢储运装备的安全是可以保证的,关键是怎么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经济性。
-
刘科院士:在经济转型中,能源是最重要的
仅靠基础设施建设及建一堆“空房子”来拉动GDP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应投资:一方面是在双碳背景下的能源转型;另一方面是数字化,尤其是数字化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
-
Tim Gould:未来10年清洁能源投资超2万亿美元
中国是清洁能源大国,占约全球一半太阳能和风能部署,及一半以上的电动汽车销售。这是中国和发达经济体的好机会,建议与多边开发银行合作,加快变革步伐,将清洁能源技术引入其它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
[京ICP证09002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40250]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241号
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