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口结构与经济长期增长
Charles Goodhart:碳税将把通胀推得更高
债务把政府的财政压力转移到了未来,可以考虑使用碳税的办法,包括土地税,都是很好的办法。这样的新税种,包括收入的税种,都可以给政府增加更多的收入来源。
嘉宾
- ·Charles Goodhart(查尔斯·古德哈特),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银行和金融学荣休教授
- ·朱民,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
-
黄孟复:让一切“做蛋糕”的人都能够安心做蛋糕
今后的政策取向应该是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做蛋糕的人都能够安心地在国内做蛋糕,这样就有了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这是实现共同富裕最关键的一点,一定要把蛋糕做得足够大。
-
于学军:大宗商品涨价引发全球通胀短期难以平息
从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近两年影响各国及世界经济增长的全球性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新冠疫情对经济社会生活带来的严重冲击,二是全球大宗初级商品涨价造成的通货膨胀。
-
蔡昉:消除“996”等现象是“三赢”
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重点不完全一样。三个分配领域改革红利重点在于:一是把改善民生,提高生产率,同时促进社会流动结合起来;二是能够既从供给侧也从需求侧给带来改革红利。
-
康世昌:过去50年中国有15%的冰川消失
中国共有5万2千条冰川,但是8千条冰川也就是15%的冰川已经消失了,所以目前中国冰川剩余4万6千多条。全球变暖对全球的冰冻圈快速消融是直接的影响,但是冰冻圈变化以后对社会经济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
白春礼:加强基础研究 从根上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一是鼓励自由探索,通过自由探索产出从无到有、“从0到1” 的原创性成果。二是高度重视数据积累对基础研究的推动作用,超前布局相关科研数据采集工程。三是有效发挥企业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
-
李扬:预计2022年政策较积极,全年增长前低后高
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2021年稍微比较克制,这对2021年国家经济走势有收缩性影响,但这也表明,我们的措施上没打到“天花板”,下没打到“地板”,仍有很大空间,这就是常说的有韧性、有弹性、有空间。
-
吴尊友:控制疫情不能犯颠覆性的错误
围堵清零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策略,符合传染病防控的原则,可以把疫情遏制在早期的萌芽当中,防止疫情扩散。让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免受疫情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经济、生活秩序的正常运行。
-
隆国强:准确把握国际环境新变化
明年世界经济将持续复苏,但复苏会延续今年不均衡不稳定的态势。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各国和一些重要的企业都会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安全性、稳定性,所以全球的产业链会加速调整。
-
黄益平:若世界经济复苏 中国出口速度可能下降
明年经济的政策空间还是非常大,明年能不能很好地利用政策空间来稳住经济增长非常重要。如果世界经济开始复苏,我国出口速度可能会明显下降。用什么新的增长来稳定宏观经济,值得关注。
-
李稻葵:要警惕一个黑天鹅、三个灰犀牛
一个黑天鹅是疫情,这个疫情真的很难预测、很狡猾,它在不断的变异,不敢掉以轻心。三个灰犀牛,第一个就是债务衰退。第二个灰犀牛是产业链的重新布局。第三个灰犀牛是低碳的灰犀牛。
-
朱海斌:经济政策变化代表对未来新发展理念实施
今年经济政策的变化,我们相信只是一个起点,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短期的、周期性的经济政策变化,更多代表的是中国对于未来30年新发展理念在经济政策里的实施。
-
孙玮: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已到拐点 会慢慢复苏
在新兴市场里,我们认为有70%的央行会逐步采取收紧政策,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也就是说在连续20个月各大央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流动性支持之后,有望在明年实行货币政策的正常化。
-
Steven Barnett:发达经济体疫苗接种率近60%
发达经济体和中国拥有非常可观的政策空间支持经济增长,而且在疫苗接种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与之相比,很多低收入国家缺乏政策空间,也没有足够的疫苗,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会非常缓慢。
-
Erik Berglof:全球价值链是可持续发展杠杆
全球价值链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对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更为重要,疫情下,我们曾反思是不是全球价值链的某些元素受到了破坏,但真正对于全球价值链的挑战还在未来,与此同时其中也有机遇。
-
许善达:信息资本扩张为全球财富分配带来新挑战
既要跟上信息技术发展,充分推动信息技术扩张,带动提高经济效率;同时要花很大精力研究,在信息资本扩张趋势下,如何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这两个问题是现在面临的重要挑战。
-
刘俏:碳中和投资至2050年达255万亿 需积极政策
应采取更积极的宏观政策,将释放出来的融资空间配置到新动能的关键领域、节点行业,如碳中和、中小企业的扶持、新基建、人力资本投资,例如,政府可以发放现金补贴,增加生育福利。
-
朱云来:增长挑战下的政策应对与共同富裕路径
从累计的情况来看,从1992年到2020年,资产增加的总规模差不多1000万亿,其中债务的增长达到700万亿,差不多70%是由债务增长形成的。相反由于我们企业盈利、留存形成的资产只占了1/4左右。
-
任泽平:建议定向降息降准 加大中小企业信用扩张
从四季度到明年,建议可以考虑通过定向的降息降准再贷款,加大对新基建、新能源、绿色经济、数字经济、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信用扩张的支持力度,以替代过去对传统基建和房地产的刺激。
-
王信:要更好维护低收入群体利益
从货币政策整体取向来看,由于低收入者高度依赖工资收入,财产很大比重是银行存款,通过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保障低收入群体增加收入及财富保值增值。
-
白重恩:推动碳定价 有利于加快实现双碳目标
“双碳”目标除带来新的创新和改革的新机会,中国电力市场改革滞后,如果电力市场机制和电力价格不改革,不反映“双碳”的成本,能源的终端用户没有积极性减少能源使用,所有减排努力也就半途而废。
-
朱森第:数字化转型是锤炼产业链强韧性重要手段
在全球化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都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一定是若干个国家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供应链。当前,由于逆全球化、单边主义等情形,导致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受阻的现象。
-
周子学:参与国际合作 打造多元开放供应链体系
要把握全球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坚持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积极参与全球的价值链合作,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制造业供应链体系。
-
陈吉红:智能制造设备涉工业信息安全 需互联互通
现在搞智能制造设备都要互联互通,国外的控制系统是个黑箱,这里面也涉及到工业信息安全的问题,所以数控机床数控系统也是要过来、买过来、讨过来的关键技术。
-
陈学东:未来15年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期
未来15年我们在制造业将面临着双向受压的局面。疫情爆发以后,产业链供应链的变化,对我们来说是挑战和机遇并存。必须要强化产业基础、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
-
竺稼:全球供应链重塑或需要10年到20年
中国要提高竞争力,通过新技术的使用提高效率,而且降低成本非常重要;积极参与并主导全球供应链的重塑,全球供应链的重塑或需要10年到20年的时间,中国的企业应积极参与其中。
-
余晓晖:工业互联网是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论
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用于分析制造工艺目前是非常新的探索,通过工业互联网和平台,提高全产业链全要素生产率和交易资源配置效率,这是目前做的很重要的尝试。
-
章百家:构建以合作为主导的中美关系
我们希望能够避免二次探底。塑造适合时代需要的中美关系需要智慧,需要打破常规的勇气。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两个伟大国家,应该具有超越以往历史的洞察和能力。
-
贾庆国:中美关系主要由四个原因造成
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鉴于中美两国在众多双边和多边问题上有着共同且极为重要的利益,鉴于中美对抗的成本巨大,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在一些问题上加强合作仍然是可以期待的。
-
Susan A. Thornton:全球化的进程不可逆转
中美之间的关系建立在过去40年的共识之上,我们需要有一个既稳定又竞争的关系。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进入了第三年,现在仍然是气候变化非常严峻的时期,希望中美双方在外交关系上有更多的稳定性、可预测性。
-
吕德耀:所有国家须鼓励美中进行建设性沟通
东盟各国深知美中关系的现状将决定未来几年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以及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尽管仍然会有艰苦的讨价还价,但所有国家都必须尽可能鼓励美中之间进行建设性的交流和沟通。
-
陈清泉:智能化要做到人文、物理和信息世界融合
智能化可以助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智能系统可以把原来要废弃的能源转化为有用的能源,在能源和消费能源当中促进碳中和。进一步讲到智能制造,它是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和先进数字技术的结合。
-
童庆禧:航天对地观测是国之重器
遥感技术,特别是航天遥感技术,是典型的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科学技术门类,是国家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科学技术的前沿,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大国重器。
-
王贻芳:中国基础研究经费缺口主要在企业
企业在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企业的研究力量也非常薄弱,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累,也影响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
-
徐立:能否突破认知边界是人工智能行业变革关键
今天人工智能给出的猜想在很多情况下可以远超我们当下的认知,会有越来越多探索宇宙真相的东西被人工智能找出来,怎么用好他?在于我们怎么让普罗大众的认知同步。
-
薛澜:人工智能发展要让创新驱动和敏捷治理齐驱
人工智能已经在各个应用领域有很广的拓展,但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仅仅是这些应用,也意味着科研范式和业态的重塑,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大大提高了科研和生产效率。
-
李俊峰:能源转型过程中应倡导先立后破
对于能源转型的技术共识,基本上是实现对于化石能源的替代,一种是用可再生能源,另一种是非化石能源,但不是所有国家都能获得核能发展的技术,所以全球的目标基本共识是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
廖天舒:碳达峰或使能源和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推动低碳减碳的路程,可以使用四部曲的框架,必须本着企业跟地区自身的情况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转变方式。此外,建议要减法跟加法并行,减法是减碳的方案,加法是绿色业务、绿色投资。
-
周大地:化石能源是否清零认识不同 但必须努力
化石能源是否可以清零有不同认识,但必须努力。具体来看,应该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消费,不能光靠供应方实现零碳化。同时大幅度降低化石能源总量,尽可能实现完全非化石能源。
-
彭文生:碳中和关键是发挥市场激励 促进科技创新
从经济学分析来讲,从过去几十年成本收益分析,到现在成本有效性分析,成本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认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认识碳中和未来的发展路径非常重要。
-
李雷:不希望社会妖魔化化石能源
化石能源为社会进步、人类生活品质改善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太希望看社会妖魔化化石能源。建筑和交通运输这两个巨大的产业链消耗了大量能源,要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首先要减少这两个产业对能源的需求。
-
刘科:绿色甲醇将成为最合理的能源解决方案
减碳的关键在于改变能源结构,如果大面积运用以绿色甲醇作为原料的能源系统,可实现如今煤炭经济不到1/5的碳排放量,解决中国的电力、交通和供暖供冷等问题。
夜话:未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陈劲:大学科技定位精准才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源泉
未来生态技术会取得很大成就,目前需要在能源技术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尤其是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今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基因编辑对人类的健康会带来革命性的进步。中国的技术转化率没有以前报道得那么低,很多企业的大学是不错的,对企业的帮助也更大。所以大学定位要精准,一定要结合企业需求做科研,一定要有深度、互惠产学合作关系。反过来说,企业要逐步提高科研水平,才能跟大学有好的合作。
嘉宾
- ·陈 劲,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清华管理评论》执行主编
- ·宋继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
- ·成湘均,掌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 ·苏长君,北京安博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李 熠,北京五一视界数字孪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1WORLD)创始人、CEO
- ·谢丽容(主持人)《财经》杂志副主编
年会议程
- 11月27日 星期六
- 11月28号 星期日
时间 | 主题 | 嘉宾 |
08:00-09:00 | 参会注册 | |
09:00 | 开幕式 | 主持人: |
09:05-11:00 | 主旨演讲 |
演讲嘉宾: |
11:00-12:30 | 全体大会一:全球经济复苏与风险展望
|
主持人: |
13:30-15:15 | 全体大会二:增长挑战下的政策应对 | 主持人: |
15:15-17:00 | 全体大会三:全球供应链重塑与制造业突围 | 主持人: |
17:00-18:00 | 对话:人口结构与经济长期增长 | 对话嘉宾: |
19:00-20:30 | 夜话:未来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
主持人: |
时间 | 主题 | 嘉宾 |
08:00-09:00 | 参会注册 | |
09:00 | 主持人: |
|
09:05-10:30 | 主旨演讲 |
蔡 昉,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
10:30-12:00 | 全体大会四:中美竞合与再挂钩 | 发言嘉宾: |
13:00-14:30 | 全体大会五:前沿科技引领未来变革 | 主持人: |
14:30-16:00 | 全体大会六:清晰“双碳”目标实现路径 | 主持人 马 克,《财经》杂志执行主编 发言嘉宾: 周大地,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 李俊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 刘 科,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澳大利亚工程院外籍院士 彭文生,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负责人、中金研究院执行院长 李 雷,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副总裁兼北亚地区总裁 廖天舒,波士顿咨询(BCG)中国区主席 |
16:00 | 闭幕演讲 |
发言嘉宾: 康世昌,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京ICP证09002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40250]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海工商广字第040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241号
Copyright 财经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